今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19年度)名單》和《2020年度基礎學科拔尖計劃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其中有33所高校的104個基地。
目錄
一、拔尖計劃2.0基地申報要求
二、拔尖計劃2.0名單及珠峰計劃
三、拔尖計劃2.0與強基計劃的區別
一、拔尖計劃2.0基地申報要求
申報范圍
根據2019—2021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規劃,2020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的建設范圍是數學、物理學(含力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含藥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類別,計劃建設85個左右的基地。
申報要求
(一)申報主體:
2020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的申報主體是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二)申報方式:
1.中央部門所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直接向教育部提交申報材料;
2.地方高校向所在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門提交申報材料,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經評審遴選后向教育部提交推薦高校和基地的申報材料,每個省份推薦的高校數不超過3所。
(三)申報數量:
1.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每所學校申報基地數原則上不得超過6個;
2.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每所學校申報基地數原則上不得超過2個;
3.其他高校,每所學校申報基地數原則上不得超過1個。
二、拔尖計劃2.0名單及珠峰計劃
1.拔尖計劃2.0與珠峰計劃的關系
拔尖計劃2.0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發展于教育部2009年開始推行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也叫作“珠峰計劃”)。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由中央專項直接撥款來支持入選 研究型大學,立足于中國的未來,培養拔尖的、優秀的大學生,著眼于培養世界 基礎科學中的領軍人物。
2.珠峰計劃高校名單
“珠峰計劃”于2009年啟動實施,首批入圍高校11所,截至2011年,共計有20所高校入選。
3.拔尖計劃2.0高校名單
拔尖計劃2.0基地(2019年度)名單共有33所高校入選:
珠峰計劃除了同濟大學外,其他19所高校均入選拔尖計劃2.0名單。
三、拔尖計劃2.0與強基計劃的比較
1.拔尖計劃與強基計劃的相同點
1)加強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2)實行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為學校提供一流的學術環境。
3)科教協同,鼓勵學生進入國家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等參與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
2.拔尖計劃與強基計劃的區別
1.涉及學科不同
拔尖計劃培養學科: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
強基計劃: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
對比來看,拔尖計劃設計的學科比強基計劃多很多,其中包括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等比較熱門的學科,學生可選擇的范圍更廣。
2.聚焦領域不同
拔尖計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人類健康、地緣沖突、全球治理、可持續發展等;
強基計劃: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等。
拔尖計劃所聚焦的領域更廣,主要針對的是人類未來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旨在重大科學研究上有所突破。強基計劃主要是為國家關鍵領域輸送后備人才。
3.培養模式不同
拔尖計劃:“一制三化”模式,即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
強基計劃:導師制、小班化。
拔尖計劃除了導師制和小班化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注重學生個性化和國際化的培養。從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可以看到,拔尖計劃的學生不僅可以自主選擇導師,專業及相關課程,還可以前往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研修學習或短期考察,了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培養模式上更為靈活,所享受的資源相較于強基計劃來說也更為優質。
4.創辦時間不同
拔尖計劃:最早啟動于2009年,也被簡稱為“珠峰計劃”。試點院校最早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7所高校。根據2020年9月17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拔尖計劃2.0高校名單,目前此計劃共涉及33所高校。
強基計劃:2020年為強基計劃招生第一年,共涉及36所高校。
5.選拔模式不同☆
拔尖計劃:學生入校之后成績優異,就可能有機會進入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強基計劃:需要單獨報名并參加全國統一高考,考生的高考成績必須超過各省區市的本科一批控制線。入圍強基計劃的考生還必須參加高??己耍êP試、面試)和體育測試。
拔尖計劃和強基計劃最大的不同在于,拔尖計劃是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進行選拔,強基計劃則是在入校之前就進行選拔。
來源 | 網絡,黔教生涯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